close

學佛與佛學

雪風恭閱、恭聞淨空老法師講經說法心得編撰

佛法重實質,不重形式;佛法尚實踐,不作空談。

縱使博覽佛門經論,長篇大論,倘若做不到,佛跟我們講,這叫「皆戲論耳!」

說好玩的!玩假的!是在搞佛學,不是在學佛!就如同一個精通儒學的學者,滿腹經史子集,但是家庭不幸福;夫妻之間嫌隙不斷,親子之間溝通不良,很會寫論文,很會講學,智商很高,但儒家的智慧與真實利益得不到。

佛法重實證!佛法重親証!學佛,從最基本的「孝養父母。奉事師長。慈心不殺。修十善業。」開始,能不能做到?能做到一分,就解一分如來真實義;能做到十分,就解十分如來真實義。如果做不到,學佛學假的,絕對得不到佛法的真實益!

學佛,就是學放下,放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真實智慧方得現前。

釋尊當時的印度,學術風氣就像我們中國的春秋時代,百家爭鳴,達到了巔峰。釋尊生在這個時代,所以他示現去參學,各個學派他統統親近過,統統都去學,於當時世間學術知識涉獵甚豐。然而釋尊何以成佛?是在菩提樹下入定,把十二年所學統統放下。十二年所學叫所知障,所知障一放下後開悟了;放下所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將30歲以前遍訪名師所學的世間所有知識通通拋開,不再執著,終於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而成佛道;親證虛空法界、國土眾生是一不是二。

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原本是文盲,一天經也沒有學過,沒有親近過任何善知識,只是遇到了五祖忍和尚,在黃梅那裡住了八個月。慧能大師都做些什麼呢?在廚房裡做義工。五祖沒有讓他到禪堂參禪過,也沒有讓他到講堂聽講,只是在碓房裡面舂米破柴,做義工做了八個月。最後五祖傳法的時候把衣缽傳給了他。

六祖慧能大師目不識丁,証悟時才24歲;釋尊30歲前於世間知識學習不輟,六祖一天也沒學過。五祖為他講解《金剛經》大意,講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六祖豁然大悟,明心見性。惠能大師見性後,把見性的境界向五祖忍和尚報告,他只說了五句話,第一句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;第二句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」;第三句「本自具足」,第四句「本無動搖」,最後一句「能生萬法」。五祖忍和尚一聽,行了,後頭不要說了,隨即將衣缽傳給了他。六祖怎麼悟的?就是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通通放下了,通通放下方能「無住生心」。所以,放下就是!

釋尊與六祖,一位為我們示現的是知識分子,放下所知所學,而能「無住生心」;一位為我們表演的是失學文盲,不識之無而能「無住生心」。釋尊與六祖所悟的境界,無二無別。悟的是什麼?徹底放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換句話說,他們六根對六塵境界不再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自性本俱的智慧、德能、福報圓滿顯現,這就是所謂的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

西方極樂世界及天國,以現今的科學觀點,通通存在!在科學理論上,空間次元是無盡的,現今已知至少有十一度不同的空間維次,更別說宇宙中無窮無盡的星系,必定存在著不同的生命型態。

西方極樂世界及天國,沒有存不存在的問題,只有肯不肯去的問題。譬如佛門講預知時至,往生淨土,之所以稱為「往生」,因為是活著去的!怎麼去?真信切願,依教奉行!

想要往生淨土,必須從心地上根本斷除種種煩惱習氣,至少也要能伏得住,用佛號將之轉替,加以一切時一切處「阿彌陀佛」佛號不斷,最重要的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才有把握。

同時還要做到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、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。若還能具足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提到的「淨業三福」達到佛所說的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的標準,往生絕對有把握,而且果報更加殊勝!

念佛人能「預知時至」,預知時至者,有坐著往生的,也有站著往生的,因為壽命未到而見佛,而知往生之期,所以是預知時至,是感應,與平常的看到、聽到不盡然相同。 但與平常的看到、聽到是同樣的作用。

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真正深入經典修學,真正力行,才能真正了解佛法,否則全是說著玩的,全是自言自語。

佛講經說法是講給活人聽的,教導人從心地上根本斷除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斷除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就是要化解種種煩惱習氣,減一分煩惱習氣,就透一分光明清靜,心地清靜才能破除迷惑,開展智慧。

有人覺得,人若無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便形同植物人,形同死人,這是對佛法的薰習不足,對佛法的誤解。用自己在世俗中成長的認知去思想佛法,思想佛的中心思想,而未能真正深入經教。殊不知佛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覺得佛有中心思想,那是你自己的中心思想,不是佛的中心思想。到了如來果位,是究竟圓滿,光明清靜的境地,沒有思,沒有想,沒有煩惱習氣。佛是清淨平等的,沒有分別,沒有妄想,佛是因應眾生有感,自然而然恆順眾生而有所應,觀機說法,應機救渡。

植物人不是沒有妄想,而是沒有能力妄想。植物人所處的狀態,是意識不清的狀態,是嚴重的迷惑顛倒;連修學世間知識都迷障重重,遑論佛法。至於死人,死人只是一副碳水化合物,原本能妄想的神識已經與這一副碳水化合物毫不相干了!碳水化合物本身只是所現,而非能現。

佛教人放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並非不讓人思維佛法。佛,就是智慧;學佛,就是學智慧。佛教人要晝夜常念善法,要觀察善法、思維善法、憶念善法,令諸善法念念增長,不容分毫不善夾雜,如此,勢必煩惱日減,智慧日增。

煩惱日減,智慧日增,則人生必然越來越圓滿,越來越充實,越來越幸福。

修學佛法,佛要我們真知真解,怎麼真知真解?實踐!親証!佛法是師道,是教育,要身體力行方得真實受用,能理解多少就做多少;佛法貴在「解行相資」,讀經在求破迷開悟,在求明明德,能解能行,解幫助行,行又幫助解,解行相資,方得真實智慧現前,這才是經教的真實意義。否則,佛又何必示現人間,苦口婆心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?

譬如佛要我們「孝養父母。奉事師長。慈心不殺。修十善業。」,佛講的如果能理解,能接受,就要真正落實,真正落實了,親身體驗佛法的真實義與真實益,如此「解行相資」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就能真正深入經典修學,真正力行,真正了解佛法,真正明白台大方東美教授所言「學佛,是人生最高的享受!」

學佛,就是要破除迷信,開展智慧。佛講的你能接受,願意落實,進而解行相資,就得真實效驗,佛法的修學,無一絲毫迷信。
凡夫妄想,想的是是非人我、五欲六塵、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;多少煩惱習氣、惡業悲劇因之而生?

我們過去生有善根福德,今生能聞正法,初機學佛能解能行,是擇善固執。先放下世間的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、貪嗔痴慢、自私自利;當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在心中愈加淡薄,我們就益發自在,而這些能做到究竟圓滿,就叫佛。

佛法是師道,佛是老師,教導我們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,只要你肯回頭、肯學,其他的佛不計較。佛沒有意識形態,佛是恆順眾生而為說法的,不讓眾生生煩惱。佛教誨佛弟子「恆順眾生」佛的道場,就是學習佛法的教育機構,不論到世界各地都不拘泥於固定印度建築的形式,又如在美國流傳的西方三聖像,觀世音菩薩是東方面孔,阿彌陀佛是印度面孔,而大勢至菩薩則是美國人的樣子;這個意義很深長,因為淨土宗的初祖就是大勢至菩薩,代表佛法已經西傳,可以讓美國人覺得更親切。佛有這樣的善巧方便,因為佛法是一種教育,而非宗教,只要學生肯學,其他的佛是不會計較的。

《法句經》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這是諸佛的法印,是佛法教學的總綱,佛門千經萬論絕不離這個原則。佛教可說是教育,不是宗教;佛法是師道,是用來實踐親証,改造命運的。能學多少、能實踐多少,全在個人意願。

凡是符合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的宗旨,都是佛法!

「佛」這個字是從古印度的梵文音譯過來的,意思是「智者、覺者」,是「智慧」。佛法就是智慧法,「佛法」二字只是一個稱呼而已,佛教我們要「離名字相」,佛法的修學重實質,不重形式,不重名字。

佛在《佛藏經》上講了一句話,說佛弟子「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釋迦牟尼佛不承認你是祂的學生。

中國在唐朝中葉以後小乘就式微了,中國學佛的不論出家在家不學小乘,為什麼?由儒家跟道家的基礎代替小乘了,所以唐朝中葉以後,儒釋道的關係非常密切。

佛在《觀無量壽經》中講到「淨業三福」,第一句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是儒家的精華,儒家講得很透徹,落實在生活上就是《弟子規》。慈心不殺是講因果,落實在生活上就是道家的《太上感應篇》,末後一句,修十善業,即佛門的《十善業道經》。佛的根是十善業道,十善業道必須建立在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之上,沒有弟子規,沒有感應篇,十善業道你做不到,所以說,儒釋道本是一家。《弟子規》是儒的根,教人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是基本的品德教育;《太上感應篇》是道的根,教人慈心不殺,深信因果,是因果教育;《十善業道》是佛的根,是學佛的準備教育。是故儒、釋、道在本質上並無分別,皆為教導人成賢成聖的教育,且次第相資;儒是入世,道是出世,佛則是出世後再入世,適處中庸。

佛門真正的修行,簡單講,就是「修正錯誤的行為」,修的是「實質」而非「形式」;將懶散修正為精進、傲慢修正為謙德、偏狹修正為寬宏、自私修正為仁愛......等,佛佛道同,不見得非得面對青燈古佛,深入名山古剎;修行之機,俯拾即是。

「風簷展書讀,古道照顏色」只有親自深入經教,直接與古聖先賢對話,陶冶性情,變化氣質,方能體其真趣,切實改造命運,得真實受用,無一絲毫迷信!

(版權所有!歡迎非營利大量流通。敬請務必註明出處,感恩!)

人在愛欲之中。獨生獨死。獨去獨來。苦樂自當。無有代者。善惡變化。追逐所生。道路不同。會見無期。何不於強健時。努力修善。欲何待乎。

——無量壽經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雪風 的頭像
    雪風

    雪風書齋:型正院宅男署

    雪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